空氣能和空調在工作原理、對環境溫度的要求、提供的舒適性、設備技術運用、功能性、零部件、換熱機制、運行方式、使用環境、執行國家標準以及耗電量等方面存在區別:
- 工作原理:空氣源熱泵通過電力驅動壓縮機工作,把低溫冷媒壓縮成高溫冷媒,高溫冷媒經熱水換熱器與水進行熱交換,再將熱水的熱量運到室內改變室溫,同時可從空氣中吸熱,實現消耗 1 度電制造 3-4 倍熱能的效果;空調則是電力驅動壓縮機,使低溫冷媒變為高溫冷媒,經蒸發器散熱,由主機風扇把熱量排放到室外,室內機蒸發器吸收空氣中的熱量來降低室內溫度。
- 環境溫度要求:空氣能的工作溫度范圍一般在 - 25℃-43℃;而空調工作溫度范圍通常在 - 5℃-43℃,當環境溫度低于 - 5℃時,其制熱性能會大幅下降,能耗增加。
- 舒適性:空調內外機管道內使用氟利昂作為傳輸介質,制冷制熱時會導致房間濕度變小、空氣干燥,人在空調環境中易出現口干舌燥等癥狀;空氣能主機內部通過氟利昂與換熱器內的水換熱,再通過水介質將溫度運到室內,出風柔和,采用水系統風機盤管制熱不會改變房間濕度,還能作為地暖熱源,符合人體血液循環,舒適性更強。
- 設備技術運用:空氣能使用的壓縮機為帶有噴氣增焓技術的熱泵型壓縮機,可在低溫環境下提升制熱能力;普通空調使用的壓縮機類型多樣,冬季制熱工作溫度范圍大多在 - 5℃以上,低于此溫度壓縮機性能會持續下降。
- 功能性:空調具有制冷和制熱能力;空氣能擁有熱泵技術,除了制冷制熱,其系統以水為熱量傳輸介質,夏季可用風機盤管制冷,有冷凝熱回收系統提供生活熱水,冬季能通過風機盤管、地暖、暖氣片等多種方式制熱。
- 零部件:兩者的壓縮機不同,空氣源熱泵壓縮機的加工精度、軸承強度、電機耐溫性能等方面相比空調壓縮機有數量級上的提升;空氣源熱泵還有防凍高效罐式冷凝器、帶親水膜的室外翅片換熱器、系統高壓等保護控制,而空調的冷凝器和室外翅片換熱器有所不同,且無系統高壓等保護控制。
- 換熱機制:空氣能通過水來換熱,有熱量緩沖過程,整體濕度更符合人體生理習慣;空調采用 “氟循環”,通過冷媒傳導熱量,會大幅增加人體皮膚表面水分蒸發量,導致空氣干燥,舒適感較差。
- 運行方式:空調制冷或制熱的工作時間較長,空間較大,功率較高,其冷熱空氣易流失;空氣源熱泵制熱完成后可自動保溫,每天工作時間一般不超 2 小時,更省電且能保護壓縮機。另外,空氣源熱泵集熱水、供暖、制冷為一體,冬季運行時間較長,運行相同時間下,其壓縮機所受綜合負荷高于空調壓縮機。
- 使用環境:空調制熱時環境溫度最高為 21℃,國標規定的最佳使用環境為 21℃到 - 7℃;空氣源熱泵對于熱水機,春秋天也會使用,按國標要求,使用范圍是 43℃到 - 20℃,其零部件規格選型、溫度和壓力方面的要求更高。
- 執行國家標準:空氣源熱泵主要包括家用熱水、商業熱水、家用采暖、商業采暖等標準,以制熱量和性能系數為衡量指標,冷暖機還須考核制冷量和能效比;空調主要包括家用空調、多聯機、風冷冷水機組等標準,以制冷量和能效比為衡量指標。
- 耗電量:空氣能熱泵冬季制熱耗電量小于空調,在使用地暖作為末端時,制熱費用僅占空調制熱費用的 25%-35%;兩者在制冷時的耗電量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