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泵型空調與普通空調主要有以下區別:
- 使用環境:按照國標規定,熱泵型空調通常能夠在 47℃至 - 20℃溫度范圍內使用,而普通空調一般只能在 21℃至 - 7℃溫度內運行。
- 功能側重:雖然兩者都可實現制冷和供暖,但熱泵型空調相對更偏向于制熱,普通空調則偏向于制冷。
- 熱量釋放方式:熱泵型空調是把熱量釋放到水中,以熱水為載體進行制熱;而普通空調是將熱量直接釋放在空氣中,直接改變空氣溫度。
- 工作原理:普通冷暖空調通常是在單制冷空調系統中增加一個四通閥,使冷媒實現逆向循環,從而具備制熱功能,其制熱能力和節能并非重點考慮范圍。而熱泵空調在設計之初就兼顧冷熱系統,除了基本運行原理外,還有 “三多”,即多了兩級節流、中間補氣以及閃蒸器進行氣液分離以實現增焓效果,能有效提升制熱效率。例如,在換熱機制上,熱泵空調室內末端可利用水或冷媒充當介質,普通空調一般只能用冷媒充當介質。
- 零部件與材料配置:熱泵空調的配置通常比普通空調更高。普通空調有的,熱泵空調都有,并且還會專門升級為熱泵專用款,同時可能增加增焓電磁閥和閃蒸器等核心零部件。由于運行范圍要求不同,熱泵空調的材料和配置需更 “抗凍”“抗壓”“抗衰減”“抗疲勞”“抗高溫” 等。比如在壓縮機的選型上,熱泵空調的專用 “心臟” 在加工精度、軸承強度、電機耐溫性能等方面相比普通空調壓縮機有數量級上的提升。
- 設計難度:空調控制器相當于整機正常運行的 “大腦”。普通冷暖空調僅需讓空調具備制熱功能,制熱效果不佳可通過電輔熱彌補,對熱量、穩定性的設計要求不高;而熱泵空調的設計重點是在制冷優勢不遜于普通空調的基礎上,不帶電輔的制熱能力也要超強,尤其是低溫環境下,制熱量要足夠且穩定,這使其循環要求更高。并且,熱泵空調參與工作的零部件比普通空調更多,需精準 “調教” 各零部件的末梢協調性,又要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因此控制邏輯更復雜,相關控制代碼也呈指數級增加。
- 能源效率:在制熱時,熱泵空調的能效比通常高于 1,可較低能耗提供較多熱量,能效更高;普通空調若依賴電加熱制熱,能效則較低。
- 適用性:熱泵空調適合氣候變化較大的地區,可全年調節室內溫度;普通空調更適合氣候溫暖的地區,主要用于夏季降溫。
- 安裝和維護:熱泵空調安裝可能更復雜,需要專業服務,而普通空調安裝和維護相對簡單,但帶電加熱功能的普通空調可能需要更頻繁的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