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人是如何誕生的
“電視人” 有兩種不同的所指,其誕生情況各不相同,具體如下:
作為社會學概念的 “電視人”
- 理論提出:由日本學者林雄二郎在 1969 年的《信息化社會:硬件社會向軟件社會的轉變》一書中提出。
- 電視普及:當時電視在日本迅速普及,1959 年因日本皇室選妃事件,電視普及率從 1958 年的 11.0% 升到 23.1%,1969 年高達 91.7%,1964-1975 年彩色電視也快速普及,同時 1963 年日本完成 “衛星電視轉播實驗”。
- 媒介環境:電視節目娛樂化傾向明顯,報道性材料里愈來愈多地滲入娛樂性元素,純粹的娛樂性材料也急劇增加,電視成為最有代表性的娛樂性媒介。
- 概念誕生:林雄二郎將印刷媒介環境和電視媒介環境中完成社會化過程的兩代人加以比較,把伴隨著電視的普及而誕生和成長的一代稱為 “電視人”。這代人在電視畫面和音響的感官刺激環境中長大,是注重感覺的 “感覺人”,在行為方式上 “跟著感覺走”。同時,由于收看電視的環境相對封閉、缺乏現實社會互動,使得他們大多養成了孤獨、內向、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社會責任感較弱。
作為職業群體的 “電視人”
- 技術發展奠基:1817 年 “硒” 元素被發現,1842 年貝恩提出用電傳輸圖像和文字的設想,1873 年發現 “硒” 元素的 “光電作用” 特性,1877 年塞列克構想出最原始的電視發射系統,1884 年保羅?尼普科研制出光電機械掃描盤等,這些為電視的發明奠定了技術基礎。
- 電視發明與應用:1925 年,英國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臺機械電視的雛形。1929 年,英國廣播公司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1936 年 11 月 2 日,英國廣播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正式電視臺,標志著電視事業的開端。
- 行業發展催生職業:隨著電視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電視行業的興起,出現了一系列與電視相關的工作崗位,如電視節目制作人員、記者、主持人、攝像師、導演、編劇等,這些從事電視相關工作的人員逐漸形成了一個職業群體,被統稱為 “電視人”。